8月底,我前往災區臨時安置中心採訪,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:
在免費上網區設置完成的那天,1位國小二年級的原住民男孩在上網區使用電腦,螢幕上顯示的是網路電子信箱,他正在寫EMAIL向網友報平安。
我問:「誰教你上網收信?」他說:「老師國小一年級就有教了。」如果不是親眼目睹,對我這種直到大學才開始上網的六年級末段班而言,簡直不可思議。
(中央社資料照片,記者江俊亮攝)
88風災發生後,網路界有兩大新聞,一是民間救災網站興起、二是Facebook社群網站因開心農場等遊戲爆紅,這次我先從救災網站談起。
當政府上下為救災忙得焦頭爛額之際,眾多網友透過網路架設網站、號召志工、募集物資,展現出台灣前所未見的效率與力量。
根據研考會調查資料,去(97)年底台灣12歲以上民眾上網率已達73.4%,若換算為實際人口,上網人口估計約1371萬人,平均每4戶就有3戶上網,要說台灣已邁入「網路時代」,並不為過。
同樣是天災,對照10年前的921大地震,台灣網路環境已截然不同,單是上網人口就增加千萬;政府還停留在10年前非網路時代的思維,難怪會被網友罵翻天。
台灣地區常發生地震,但您知道發生地震時,哪一個網站最熱門嗎?答案是「中央氣象局」。
相信大部分的網友都有類似經驗,若地震在凌晨發生,氣象局的網頁會處於「滯留」狀態,很難連上,這是因為氣象局提供完整且即時資訊,在電視、廣播都收播的狀態下,自然會湧入大量好奇網友查詢地震資訊。
88風災期間,唯一沒被單日湧入近40萬網友癱瘓的救災網站是「莫拉克颱風災情支援網」,站長鄭伊廷曾說:「救災網站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掛。」因為一旦掛站,即使資料再完整、介面再好用,也是徒然。
您相信嗎?這個救災網站的維護人力除了站長以外,只有5位版面志工協助整理資料,鄭伊廷建立「檢舉」、「進度回報」機制,發揮WEB2.0精神,倚靠「網友力量」找碴,不但讓網站能24小時運作順暢,救災資訊也一目了然,其他救災網站群起效尤。
芭瑪颱風來襲時,政府在第一時間設立「網路專區」,將相關資訊透明化,這樣做很好,但還不夠。
政府機關網站號稱24小時運作,事實上大部分網站仍是「上班時間才更新」,這樣的運作方式並不符合網友需求。
並非要公務員改當24小時便利商店店員,在「網民即公民」時代,當政府鼓勵民眾多參與公共政策時,若能從政府網站開始,將WEB2.0網友參與機制加入,或許對網路時代的政府能發揮不同影響力。
網路時代,「流量就是民意」。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後提出「庶民經濟」概念,若政府網站流量統計數據由研考會之類機關出面整合,定期公布政府網站流量排名以及使用者、使用功能、使用時間分析,相信對政府在網路時代施政方針,會是很重要的「庶民」指標。
來源 http://famousblog.cna.com.tw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19&blogId=5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